大连辽宁新商政助力宣传,大连农产品地理标志“大连紫海胆”,大连商标注册找新商政

2022年06月07

大连辽宁新商政助力宣传,大连农产品地理标志“大连紫海胆”,大连商标注册找新商政

              地理标志持有人: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

  大连紫海胆系一种极鲜美的海味,现已成为宴席上的一道名菜。大连、旅顺、海洋岛和大、小长山岛都有出产。大连紫海胆俗称刺锅子,整个海胆外貌宛如缩成一团的刺猬。紫海胆生活浅海区或礁石之上,多栖息于从潮间带至180米水深处。海胆的食用部分为其生殖腺。俗称海胆黄,海胆黄可以炒食,亦可与鸡蛋、肉类同炒。海胆还可以加工成盐渍海胆和海胆酱,为上等滋补品。

       大连紫海胆资源分布海域自然生长有丰富的海带、裙带菜等海藻类,可为海胆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。海水温度和盐度适宜,保证了海胆的品质。海域水深和底质适宜、海水透明度高,为海胆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。优越的环境条件不仅促成了大连紫海胆的独特品质,也促进了大连紫海胆增养殖产业的大发展。大连紫海胆是一种具有很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,为上等的海鲜美味,可以生食,也可以加工成冰鲜海胆、酒精海胆和海胆酱等;而且还是名贵的营养滋补品和中药材。我国很早就有有关海胆药用价值的记载,《本草原始》记载海胆有“治心痛”的功效,近代中医药学认为:海胆性味咸平,有软坚散结、化痰消肿的功用。海胆的外壳药材名“海胆”,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中耳炎等。此外海胆壳还可制成工艺品。大连沿海目前是国内大连紫海胆的最主要产区,产量可占至全国同类产品的90%以上。

1.外在特征

①大连紫海胆呈球形,直径一般68厘米,高35厘米。

②大棘坚硬端尖,棘黑紫色,表面带有极细密的纵刻痕。

③管足的色泽为紫色或紫褐色。

④口面平坦,反口面比较隆起,顶部圆弧形。

⑤赤道部附近的每片步带板上生有大疣1个,中疣24个、小疣若干。

⑥内部生殖腺排列似五角星状,颗粒分明,颜色橙黄,似小黄米。

2.品质特性

       大连紫海胆系长海胆科动物,其壳厚而扁,为半球形,口面平坦;大棘强大,末端尖锐,其长度约等于壳的直径,步带的管足79对,排列成弧状,管足内有特殊的弓形骨片。它的两端尖细,背部中央常有带发达的突起,棘黑紫色,口面的棘常带斑纹,光壳暗绿色,大疣和中疣的顶端稍带淡紫色。

      全世界海胆品种多达900多个,经常食用的大概只有三四个品种,包括紫海胆、北紫海胆、虾夷马粪海胆及黄海胆。北紫海胆又叫大连紫海胆,个头较大,通体黑紫色带些褐色,刺长在23厘米左右,在颜色上与普通黄海胆有所区别,更重要的是北紫海胆比普通的黄海胆入口要更加清甜,不带有一丝苦涩,回味也有一丝香甜,海胆瓣也更厚实丰盈,入口很有满足感,相应的,价格也更高昂。大连紫海胆每年有两季:45月和1011月。

3.产地环境

       辽宁省大连市地处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,海产资源十分丰富,是海产重点市,全市拥有海域23.6万公顷,海水平均温度12.1℃,最高25℃,最低1℃。大连海域潮差1.52米(最大4米至4.5米)。盐度垂直分布一致,平均3032‰,酸碱度7.98.3,东濒黄海,西临渤海,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,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。

      大连市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四季分明。年平均气温10.5℃,海水平均温度12.1℃,最高28℃,最低1℃。年降水量550950毫米,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。大连受黄海暖流影响冬天海水不结冰。海域水深适宜,底质平坦并以砾石沙泥为主,同时大连海域也几乎不受到台风的侵扰,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部与日本海地区,因此适宜大面积开展紫海胆养殖业。

4.地域范围

       大连紫海胆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大连市行政区内的6个区、3个县级市和1个县。包括:中山区、西岗区、沙河口区、甘井子区、金州区、旅顺口区、普兰店市、瓦房店市、庄河市和长海县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20°58'123°31',北纬38°43'40°12'。大连紫海胆生产总面积约22.4万公顷。

5.质量技术要求

1)温度:紫海胆适合生长的水温是1520℃;海水平均温度12.1℃,最高25℃,最低1℃。

2)盐度:大连紫海胆喜生活在岩礁及砾石底质,分布水深大多为潮间带至水深1030米的浅海海域。适宜盐度为28~35,对高盐耐受力强;大连海域潮差1.5米至2米(最大4米至4.5米)。盐度垂直分布一致,平均30%32‰,酸碱度7.98.3

3)食物:大连紫海胆喜食褐藻、绿藻。而大连海底岩石平滑,有着丰富的无污染优质褐藻、绿藻资源。

4)水质:大连紫海胆有群居习性,厌见光,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地区。大连地区地处北半球,全年日照时间并不长,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;大连三面环海,地处黄海冷水团边缘,终年水质清澈,潮流湍急,没有工业污染。

202205311047520045.jpg